DURACON® TF-10LV
聚甲醛(POM)共聚物>POM-I<
日本宝理塑料-Polyplastics
产品说明:
Low VOC Tough
材料特性:共聚物,低 VOC,韧性良好
加工方法:粒子注射成型
供货地区:北美洲,非洲和中东,拉丁美洲,欧洲,亚太地区
中国代理:苏州希普能工程塑料
DURACON® TF-10LV 宝理POM中文加工参数表
物理性能 | 额定值 | 单位制 | 测试方法 |
密度 | 1.38 | g/cm³ | ISO 1183 |
熔流率(熔体流动速率)(190℃/2.16kg) | 10 | g/10 min | ISO 1133 |
熔融体积流量(MVR)(190℃/2.16kg) | 9.0 | cm³/10min | ISO 1133 |
收缩率1 | ISO 294-4 | ||
垂直:2.00 mm | 2.0 | % | |
流动:2.00 mm | 2.1 | % | |
吸水率(24 hr,23℃,1.00 mm) | 0.70 | % | ISO 62 |
机械性能 | 额定值 | 单位制 | 测试方法 |
拉伸模量 | 1850 | MPa | ISO 527-1 |
拉伸应力 | 46.0 | MPa | ISO 527-2 |
标称拉伸断裂应变 | 55 | % | ISO 527-2 |
弯曲模量 | 1700 | MPa | ISO 178 |
弯曲应力 | 60.0 | MPa | ISO 178 |
摩擦系数 | JIS K7218 | ||
与钢-动态2 | 0.30 | ||
Dynamic3 | 0.60 | ||
磨损因数 | JIS K7218 | ||
0.49 MPa,0.30 m/sec4 | < 1.0 | 10^-8 mm³/N·m | |
0.49 MPa,0.30 m/sec5 | 100 | 10^-8 mm³/N·m | |
0.060 MPa,0.15 m/sec6 | 600 | 10^-8 mm³/N·m | |
0.060 MPa,0.15 m/sec7 | 700 | 10^-8 mm³/N·m | |
冲击性能 | 额定值 | 单位制 | 测试方法 |
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(23℃) | 12 | kJ/m² | ISO 179/1eA |
硬度 | 额定值 | 单位制 | 测试方法 |
洛氏硬度(M计秤) | 65 | ISO 2039-2 | |
热性能 | 额定值 | 单位制 | 测试方法 |
载荷下热变形温度(1.8 MPa,未退火) | 82.0 | ℃ | ISO 75-2/A |
线形热膨胀系数 | 内部方法 | ||
流动:23 到 55℃ | 1.3E-4 | cm/cm/℃ | |
垂直:23 到 55℃ | 1.3E-4 | cm/cm/℃ | |
电气性能 | 额定值 | 单位制 | 测试方法 |
表面电阻率 | 7.0E+12 | ohms | IEC 60093 |
体积电阻率 | 1.0E+13 | ohms·cm | IEC 60093 |
补充信息 | 额定值 | 单位制 | 测试方法 |
Color Number | CF2003/CF2004 | ||
备注 160x60x2mmt,Cavity Pressure 60 MPa 20.49 MPa,30 cm/s 3vs M90-44,0.06 MPa,15 cm/s 4vs C-Steel,Steel Side 5vs C-Steel,Material Side 6vs M90-44,M90-44 Side 7vs M90-44,Material Side |
1. 共混增韧
弹性体添加:如TPU、EPDM等弹性体与POM共混,通过分散相吸收冲击能量。
纳米复合材料:加入纳米填料(如纳米SiO₂)可同时提升韧性和强度。
2. 化学改性
接枝共聚:在POM分子链上接枝柔性链段(如聚醚),改善分子链柔顺性。
交联改性:适度交联可减少结晶度,但需控制交联度以避免脆化。
3. 增韧剂选择
常用增韧剂包括马来酸酐接枝物(如POE-g-MAH),可改善界面相容性。
需注意增韧剂添加量(通常5%-20%),过量可能导致强度下降。
4. 工艺优化
双螺杆挤出:确保增韧剂均匀分散。
退火处理:减少内应力,避免制品开裂。
应用领域
增韧POM常用于汽车部件(如齿轮、插头)、电子外壳等需高抗冲击的场景。
弹性体添加:如TPU、EPDM等弹性体与POM共混,通过分散相吸收冲击能量。
纳米复合材料:加入纳米填料(如纳米SiO₂)可同时提升韧性和强度。
2. 化学改性
接枝共聚:在POM分子链上接枝柔性链段(如聚醚),改善分子链柔顺性。
交联改性:适度交联可减少结晶度,但需控制交联度以避免脆化。
3. 增韧剂选择
常用增韧剂包括马来酸酐接枝物(如POE-g-MAH),可改善界面相容性。
需注意增韧剂添加量(通常5%-20%),过量可能导致强度下降。
4. 工艺优化
双螺杆挤出:确保增韧剂均匀分散。
退火处理:减少内应力,避免制品开裂。
应用领域
增韧POM常用于汽车部件(如齿轮、插头)、电子外壳等需高抗冲击的场景。